中国食品安全杂志社主办

中国食品网

2020-08(下)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方能端牢自己“饭碗”

2020-09-25 17:20:20来源: 《中国食品工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方面,今年夏粮丰收和早稻增产奠定了全年粮食稳定生产的基础,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从中长期看,我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既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1、小麦收购减量 源于农民惜售

  近日,一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信息,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截至8 月5 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 万吨, 同比减少938.3 万吨。

  有专家指出,与往年新粮集中上市时农民扎堆卖粮不同,今年粮食收购量同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普遍惜售。

  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农户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风险意识增强,储粮意愿有所增强。据今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开展的农户存粮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主产区农户存粮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在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市场意识提高,售粮习惯由以前的集中出售逐步向全年均衡出售转变,售粮期也相应拉长,特别是今年市场行情较好,农民更不急于售粮。现在农民把粮食储存起来,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卖粮时机,实现种粮收益最大化。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粮食收购和保供稳价工作。密切跟踪收购市场形势,做好农户余粮调查,掌握农民售粮意愿情况。及时批复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指导各地和有关中央企业切实抓好市场化和政策性“两个收购”,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强化对收购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确保粮食安全有保障。

  此外,今年7 月以来,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等地发生了洪涝灾害,由于这些地方是国内主要的水稻产区,也引发了对粮食产量的担忧。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60% 的秋粮在北方地区,受洪涝影响相对较小。

  总的来看,今年南方地区的洪涝灾害对于早稻单产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年有一个特点是早稻。今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播种面积增加较多,“综合来看,目前总的判断早稻还是有可能丰收的”。

    2、 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底气十足

  今年夏粮丰收和早稻增产奠定了全年粮食稳定生产的基础,为进一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8 月19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早稻生产数据。统计显示,2020 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729 万吨(546亿斤),比2019 年增加102.8 万吨(20.6 亿斤),增长3.9%,扭转了连续7 年下滑的态势。

  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 年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2020 年全国夏粮总产量再创新高,达14281 万吨(2856 亿斤),比2019 年增加120.8 万吨(24.2亿斤),增长0.9%。其中,小麦产量13168 万吨(2634亿斤),比2019 年增加75.6 万吨(15.1 亿斤),增长0.6%。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夏粮主要作物,小麦在播种面积下调1.2%的同时,总产量不降反升,相比2019 年增长了0.6%。

  8 月14 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中国的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业供给能力、机械化水平、粮食生产稳定性都在提高。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 年稳定在1.3 万亿斤(6.5 亿吨)以上,我们的生产能力和稳定性具有充足条件和基础。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历年粮食产量)

  付凌晖介绍,今年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长0.9%,为全年粮食增产奠定了很好基础,早稻的情况总体可控。从整个粮食生产来看,大头在秋粮,秋粮占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的70% 以上。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对早稻生产情况解读,今年早稻生产虽然受南方部分地区严重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单产有所下降,但得益于播种面积的大幅增加,全国早稻实现增产。

  早在今年两会期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就给出了“定心丸”。韩长庚透露,中国已经实现连续十几年粮食丰收,去年产量是13277 亿斤,连续五年保持在1.3 万亿斤以上。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的自给率达到百分之百,现有库存超过一年的产量,可以供全国人民再吃一年。

  实际上,今年乃至未来2~3 年更大的挑战是小麦和水稻如何去库存的问题。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美国农业部预计,2019/20 市场年度,中国大米出口量进一步增至340 万吨,而大米进口量继续缩减至230万吨,中国将连续第二年成为大米净出口国。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 年全球粮食展望报告显示的信息,2019 年全球谷物类粮食产量约为27.22 亿吨。中国2019 年的粮食总产量接近6.64亿吨,约为全球粮食总产量的24.4%,且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数十年都是全球第一,远超其他国家(第二名是美国,粮食产量整体在5 亿吨左右波动)。

    3、始终保持危机意识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粮食连年丰收并非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 年大幅增加。今年将新增1.3 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联合国的研究报告发出预警,今年共有25 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50 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今年7 月联合发布的《2020 年至2029 年农业展望》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冲击之下,全球粮食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劳动力市场、农业生产、食品加工、运输和物流可能出现瓶颈,对粮食及其服务的需求也可能产生变化。

  对于我国来说,从中长期看我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指出,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问题是饲料粮短缺。今年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稻谷和小麦去库存的压力与难度更大。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粮食市场形势日趋复杂,部分国家对粮食供应预期趋紧甚至对农产品出口做出限制,虽然短期内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实质威胁,但仍要警惕对我国玉米、大豆等高度依赖进口的饲料粮带来显著冲击。”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吕庆喆说。

  另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已体现在进口的增长上。海关总署8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1 月-7 月,中国累计进口粮食7451 万吨,同比增长22.7%;累计进口大豆5513.5 万吨,同比增长17.1%;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499 万吨,同比增长1.6%。上半年,中国的小麦进口已超去年全年进口总量,玉米进口总量也同比增加了17.6%。

  此外,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撰文指出,近年来,我国耕地总面积一直稳定在20.3 亿亩左右(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但耕地负载逐年加大。从数量看,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年均约为480万亩,虽有占补平衡,但2010 年至2017 年耕地净减少780 多万亩。从质量看,不少地方耕地退化、污染严重,一些地方占好地、补坏地,占水地、补旱地,2016 年全国优高等耕地面积仅占29.5%。

  习近平反复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那么,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粮食安全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明确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新方针,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这指明了增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正确方向。

  事实上,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正在不断涌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小麦等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正在逐渐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继续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机械化升级普及工作,将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

  对于疫情造成的我国粮食生产困难,今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强调,各地要抓紧组织好种子、化肥、饲料等农资供应,落实好春管春种措施,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各地很快调整完善方案,确保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加强田间管理。

  今年7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好重大生态工程。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