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地摊经济:多样性 讲有序 勿盲从
“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今年 6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说。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目前中国地摊经济早已超越了改革初期时的个体就业,有了一份特殊的意义——破题破局的创新方式。支付宝数据显示,截至 5 月底,全国已有 1200 万小店和路边摊收入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支持支付宝消费券核销的小店,收入流水比发消费券前一周环比增长 73.4%。
不可否认,地摊经济不可避免地会给城市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商管理和公共卫生管理带来挑战。重启地摊经济不是走“回头路”,让城市重回脏乱差的状态,而是对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考验。
地摊经济提振效果显著
2020 年 3 月,成都出台《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在全国率先复苏“地摊经济”。其中“五允许”指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允许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扩大停放区域;“一坚持”指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
截至 5 月 22 日,成都全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 2234 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 17748 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 82 个,流动商贩经营点 20891 个,增加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临时投放点位 6103 个。
成都市对摆摊设点开绿灯的效果显著,既拉动了就业,也带回了城市的烟火气,受到广泛好评与效仿。
浙江、湖北、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份的多个城市也陆续出台指导意见,为摆地摊“松绑”。4月,南京有 3400 多个临时摊点,主要是有时间限制的早餐点、夜市摊点和街边不占道的修旧摊点等,其中 1410 个临时外摆摊点是今年新增的。河南许昌开放一批背街小巷,让商家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浙江杭州开放了部分街道作为摊贩的经营场地……据线上批发平台阿里 1688 数据显示,目前“地摊经济”最热品类为日用百货、内衣、数码、美妆、个护家清、玩具等,相关品类买家数前三名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三省。支付宝数据显示,在各大城市中,广州、上海、杭州、成都、深圳实现 V 字反弹的小店数量最多,在解封两个月后,武汉有 15 万小店和路边摊实现 5 月收入同比增长。
地摊经济繁荣的不仅是小店经济,各个上游产业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市场的强烈信心,包括冷藏箱、制冰机、食品机械、蒸饭车、电饼铛等直接与“摆摊”有关的产品。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国产超跑”五菱宏光趁势推出“摆摊神车”,令其在香港股市一度盘中暴涨 126.13%。
早在今年 3 月,中央层面已开始松绑小店经济、地摊经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各类城市创优评先项目应将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小店经济”、步行街发展状况作为重要条件。
5 月 27 日,中央文明办明确指出,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自此,地摊经济又被摆上桌面,地摊里的热闹与繁荣,复苏着经济,温暖着民心。
地摊经济在 2020 年的复苏不是偶然的。今年两会,政府并没有制定 2020 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将“稳就业保民生”放在了重要位置。面对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中国的地摊经济更超越了“烟火气”,有了一份特殊的意义——破题破局的创新方式。
有专家指出,地摊经营活动与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消费息息相关,不仅可拉动居民就业,还直接方便市民购物消费 ; 往大处看,地摊经济让地方高质量发展更接地气更富动力,更能彰显城市以人为本和文明生态“烟火味”。尤其是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复苏成为各地当务之急。
在疫情防控影响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摊经济”起到了一种解决燃眉之急的作用。以摊贩为细胞的地摊经济就业模式灵活,可以拓展就业空间,使城市就业体系更健全、更完备,让就业形态更富弹性和人性化,还可以使城市商业网络变得愈加丰富多元。
理性看待地摊经济利与弊
地摊经济可在一定程度上提振经济,但它不是一剂万能药方,发展地摊经济更要因地制宜、因城而异。对于“松绑”的城市而言,要正视地摊经济给城市管理带来的问题。对于一线城市而言,地摊经济并不适合。一线城市的理性反应,无疑给过热的“地摊经济”降了降温。
6 月 6 日,北京日报刊文《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文章指出,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发展脉络、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具体情况,“地摊经济”是否适合一个城市,要由这个城市的定位做出判断和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可以说,保就业保民生,北京有自己的一系列招和法,关键是进一步抓细抓紧抓实,让好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多年来的治理实践告诉我们,城市精细化治理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稍一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只有继续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始终坚持红线约束,始终强化规矩意识,方能不断夯实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6 月 6 日,人民日报刊文《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称,“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同样的逻辑,对地摊经济也是一样。应奉行这一治理思路,放开不是放手,也不是放松,而是讲究“有序”二字。
6 月 8 日,央视财经发表评论《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称,中国的一线城市,都是全球意义上的特大型城市。一线城市聚集着经济发展最优质的资源和要素,是中国经济对标全球发达经济体、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抓手。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强化特大城市对中国经济发展带动力的关键阶段,简单化一哄而起地让“地摊经济”在一线城市野蛮生长,看似能解一时之急,但如果此风猛吹,后患无穷。
从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看,违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必然造成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资源错配,从而给宏观经济发出错误信号。“地摊经济”如果在一线城市重新蔓延,等于一夜回到几十年前。且不论城市交通管理等压力,对相关行业的冲击也非同小可。这与高质量发展也是相背离的。
此外,“地摊经济”不可避免地会给城市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商管理和公共卫生管理带来问题。因此,为“地摊经济”松绑,不是走“回头路”,让城市重回脏乱差的状态。重启地摊经济,规范室外经营,是对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当地摊经济碰撞到基层环卫工作者和环境保护工作者,几家欢喜几家忧。一夜爆红的地摊经济,狂欢过后,留给环保的问题不容忽视。摊主们随意丢弃货物包装盒,尤其是食品垃圾,如没吃完的小吃、塑料袋、塑料饭盒、竹签以及油污垃圾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和环境保护的难度。商贩必须要加强自律,消费者要树立环保意识,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要做好帮扶指导工作,落实管理。同时,“地摊经济”的火热也凸显出,智能化环卫管理要加速升级的问题,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平衡发展与环保的问题。
从城市多样性来看,地摊经济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美国学者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一书中表态,“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不是被拿来设计的艺术品,而是活的有机体,它是人类聚居的产物,包容着各个方面的千差万别。如果城市管理者害怕混乱,担心混乱带来视觉上的丑陋,其实会使得城市千篇一律、活力枯萎。在城市自发的聚集当中,蕴藏着一种高度发展的、复杂的秩序。
“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理念还体现在单纯的追求城市管理的洁净、整齐,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这种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没有考虑到老百姓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也没有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杨雄说。
事实上,即使在世界最发达的、最现代化的城市,也没有消灭城市街头的摊贩和流浪者。无论是纽约、伦敦、还是巴黎及其他城市,都有小摊贩、集市、夜市、周末市场、跳蚤市场,庭院销售等各种以不同形式为城市个体经营者提供自由经济活动。又如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提供的都是贴近社区需求的服务,也是一种“地摊经济”。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寄希望于把“地摊经济”整编成“正规军”。在便民利民、维护城市形象的前提下,制定出一个合适的规划,把“地摊经济”改造为一个具有本地特色的群众休闲文化产业,让“地摊经济”不仅规范有序,而且走上特色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延伸阅读:
地摊作为一种古老的商业活动,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地摊文化的发展史可追溯至商业雏形初现“食物换食物”的新石器时代。在唐朝“坊市制度”明确实行,地摊贸易区别具一格;到了宋代这种制度被打破,由于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没有钱租门面,摆地摊也就成了一种独有的经营方式,路旁不仅随处可见小商摊,夜市、早市也开始流行,无数民间美食美酒由此诞生绵延百年。地摊经济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贩夫走卒带来的繁华,至今可以从《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作品中窥得。
《道德经》中有云: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摊也数次激发出新的经济活力,从知青返城到下岗分流,地摊都曾是重要的就业出口。但是,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与城市发展存在着天然的亲和性与反噬性,长期以来也备受人们争议。
古往今来,一方小小的地摊上汇聚着民心民智,孕育出众多美食,诞生了许多百年中华老字号食品。地摊经济为食品企业、传统食品作坊手工艺者、个体创业者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契机,民以食为天,地摊美食广为大众所接受,是街边吸引人的风景线。
有专家学者强调,摊主要切实做好卫生保障,保证消费者食品安全。紧抓互联网、短视频、人际传播的机会,搭乘地摊经济的快车,相信广大食品企业、传统食品作坊手工艺者、个体创业者能够更好地发展。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