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杂志社主办

中国食品网

2022-11(下)以光盘致敬食物 全链条治理舌尖浪费

2023-01-05 11:23:14来源: 《中国食品工业》

粮食安全问题是11月16日闭幕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上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习近平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粮食、能源安全是全球发展领域最紧迫的挑战。当前危机根源不是生产和需求问题,而是供应链出了问题,国际合作受到干扰。”并提出解决之道在于畅通供应链,建设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大宗商品市场,这一深刻阐释引发各国广泛共鸣和热烈响应。


“民以食为天”“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世界局势急剧变化的今天,粮食危机时有发生,而我们中国人却能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不受外部局势控制,真正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新技术助力节粮减损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眼下,我国秋粮收获接近尾声,除南方部分中晚稻和晚秋作物外,其他收获已经结束。今年,全年三季粮食夏粮、早稻、秋粮面积均实现增加。夏粮、早稻单产提高,多个秋粮主产区玉米、大豆单产提高明显。从各地实打实收和多方面反映来看,全年粮食将再夺好收成。


尽管今年粮食再获丰收,但随着淡水、耕地等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我国把粮食减损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持续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全链条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3.9%。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1年。


在我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8%。其中,生产和收获环节约占整体粮食损失和浪费的27%,储存和运输环节约占33%,加工和包装环节约占9%,消费环节约占31%。


节粮减损就是增产保供。近年来,我国重点在机收减损、改善设施装备条件等方面发力,推进节粮减损。


从去年开始,农业农村部持续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着重从机收减损上挖潜,通过科技攻关、机收培训等,指导各地有效实现机收减损。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介绍说,科技人员在适用农机上做了很多的科技攻关,也让很多的车辆或者收获机械更加适于采收环节。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去年,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挽回了100亿斤粮食损失。今年,夏粮、早稻、秋粮机收损失率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农业农村部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重点从四方面着力,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损耗,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共抓,大力推进全环节全链条减损,系统化降低粮食损失和浪费。


一是加强生产源头管控,推动精量播种、适量播种,减少农业生产用种,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机收作业标准化水平,降低收获过程损耗,确保颗粒归仓。


二是强化储运环节减损,发展粮食产后烘干,改善粮食储藏保质、虫霉防治等条件,完善农村物流节点网络体系,推广散粮运输专用工具,减少跑冒滴漏。


三是提升加工利用水平,建立粮食适度加工标准体系,优化加工技术装备和工艺,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四是引导节约理性消费,健全餐饮业服务规范、行业标准,常态化推进光盘行动,开展爱粮节粮系列宣传活动,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


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收,然而粮食供求仍然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因此,瞄准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全链条各环节存在的损失浪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在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会造成损失浪费。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等于建设无形良田,相当于‘绿色增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粮科院)总经济师王松雪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表示。


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中,采收和农户储粮环节是粮食产后流通领域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污染风险最大、粮食损失最多的环节。为了提高农民储粮技术水平和推动可持续农业实践,嘉吉在进博会期间与粮科院和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共同发起为期三年的“绿色储粮”公益项目。


该项目将向吉林松原、黑龙江五常、黑龙江友谊和安徽阜南的玉米种植户捐赠节粮减损专业设备,发放储粮工具包,包括食品级惰性粉、防霉剂等工具包,并指导农户使用;此外将提供近红外分析仪、旋转干燥仓、粮食笼等,指导农户安装并现场示范使用。项目中的三方还将联合提供技术培训,宣传优粮优储、节粮减损理念,推广绿色储粮、粮食检测、安全生产新技术。


“我们很高兴与粮科院和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携手,共同开展‘绿色储粮’项目,帮助玉米种植户提高科学储量水平,增加收入。”嘉吉中国区总裁刘军表示,“相信这次合作能够为农民增收及玉米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也通过研发引入新技术,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等,减少粮食在加工环节的损失。


江西粮食产业以籼稻为主,100斤籼稻去壳后,有80斤左右的糙米,而由于市场上对精度和白度的需求越来越高,使用传统工艺,糙米加工成白米后重量和营养都损失不小。近年来,国家提倡全谷物食物消费,与此同时,许多粮食加工厂通过技术创新,推广柔性碾磨等技术,稻谷去壳、碾米、抛光等工序,通过智能化,并使用柔性碾磨技术,大大减少了加工损失。


江西一江秋粮油有限公司大米加工厂厂长尹水彬介绍说,工厂采用了轻碾冷抛工艺,每百斤稻米的出米率提高了4%。


不仅大米加工技术在创新突破,产业链也向米粉、米醋等精深加工延伸,碎米等副产品也被充分利用起来。


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江介绍说,该公司通过两次技改,增加了相关设施,将传统大米加工的得米率,提高了将近两个百分点,每年可以多产300吨大米。


从我做起,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节庆时节,聚会增多,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菜,不然觉得丢面子。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会被浪费。


大多数人认为,在餐厅就餐把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回家,是一种当下所提倡的节约行为,他们表示会把吃不完的剩菜打包回家。而部分人则认为,打包剩菜得视情况而定,如果都是亲朋好友餐后打包大家习以为常。但生冷菜品是否会变质,与不熟的人共同用餐,对他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熟悉,又没有使用公筷,这样的情况不会选择打包。部分消费者会因“菜没剩多少”“嫌麻烦”“碍于面子”,很少把剩饭菜打包带走。


一直以来,餐饮浪费是中国粮食浪费的重灾区。究其原因,既有餐饮企业方面的因素,比如通过设立最低消费标准等方式,诱导顾客超量点餐;也有消费者方面的因素,比如爱面子、讲排场、比阔气,超出实际需求点单等。餐饮浪费行为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更与已出台的《反食品浪费法》背道而驰,必须持续纠治、久久为功。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倡导绿色消费、弘扬勤俭节约精神等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在中央文明办、商务部指导下,中国饭店协会11月11日发布倡议书《饭店餐饮企业宴会宴席反餐饮浪费指南十八条》。


此次倡议针对宴会宴请特别是婚宴等大型宴会场景,面向饭店餐饮企业提出了十八条具体措施,包括提升烹饪技艺、优化菜单设计、改进服务流程、营造节约氛围、灵活供餐形式、强化点餐引导、提供分餐服务、主动打包服务、有效利用食材等方面。可以说,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有用,为饭店餐饮企业规范餐饮经营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


为厉行节约,遏制餐饮浪费,各地有关部门也在持续发力。一方面,支持餐饮服务单位创新产品样式、服务形式、供餐方式,主动提供小份菜、半份菜以及打包服务,及时制止餐饮浪费现象。另一方面,引导餐饮服务单位优化经营方式,对食品采购、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减少食材损耗及食物浪费。众多餐饮企业也积极响应,创新餐饮服务思路。


遏制餐饮浪费,不能仅靠餐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仅靠有关部门从严监管、持续引导,更需要每一位市民切实树立勤俭节约观念,自觉践行文明餐桌新风尚。按需点餐,自觉“光盘”,主动打包,当人人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涓滴之力就会汇聚成磅礴伟力,在全社会营造出文明和谐、节约绿色的餐饮消费环境。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制止餐饮浪费,不能停留在法律条文上,不能止步于口头倡议中,而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关部门要继续研究制定更有力的反餐饮浪费的举措,并持之以恒抓好贯彻落实;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切实培养节约习惯,自觉珍惜每一粒粮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