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杂志社主办

中国食品网

2022-09(下)科技创新托起中国饭碗

2022-12-22 14:17:37来源: 《中国食品工业》

2022年8月25日,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农业高质高效,把农业科技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大激发企业和人才创新活力,更大力度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抓实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重点任务,加快农业科技现代化,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家要强大、社会要稳定,就必须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吃饱饭、吃好饭。吃饭问题不仅事关人类生存,也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胡春华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加快培育重要农产品优良品种,研发推广适用农机具和现代农业投入品,提高现代化设施种养水平,创新推广现代耕作技术模式。要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和特点,切实加强基础工作,久久为功、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强化创新成果集成应用,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要集中力量推动农业科研攻关加快取得突破,突出成果导向,强化平台支撑和国际交流合作,牢牢守住生物安全底线。


1996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粮食安全观: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传统粮食安全观注重粮食供给数量,基于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很好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实现了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门围绕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导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联合试验攻关和技术示范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种业创新,大规模开展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技术模式,有力促进了增产增效。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95%以上。一系列的数字彰显着科技支撑作用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显著增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认为,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方向应该是绿色农业,即在保障我国食物生产总量基本不减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用农用化学品,同时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需要大量有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工艺和产品,科技工作者要能解国家所需,加快核心技术攻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说:“科技工作者要围绕国家最现实的重大需求,破解生产上的技术难题,加快推出能直接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的现代作物栽培技术,把更多的成果写在大地上、留在百姓家。”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创造一个奇迹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多年来,有“东方魔稻”之称的杂交水稻不断培育推广,有力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未来,如何让科技创新的种子结出农业发展的累累硕果?需要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的科研攻关,也需要资金倾斜、政策支持等不断夯实基础。


胡春华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来抓,实施好种业振兴行动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确保每年都有新进展、收到新成效。


从以前的“吃饱”到现在的“吃好”,一粒粒看似不起眼的种子功不可没。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想端牢中国饭碗,就必须围绕“种子”下更大功夫。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外公布,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揭晓,致力“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种业振兴有了新看点。


据了解,为深入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农业农村部根据企业规模、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关键指标,从全国3万余家种业企业中遴选了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机构,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9家企业为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86家企业为国家畜禽种业阵型企业,福建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等121家企业为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


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必须把企业扶优作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一招。《通知》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航母型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专业化平台企业,加快形成优势种业企业集群。


中信农业总经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毛长青说:“作为种业企业,我们将持续推进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把使命记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他表示,一是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完善创新体系,强优势补短板,强化产学研协同。二是积极参加揭榜挂帅,承接并高质量完成国家有关重大科技计划。三是紧抓当前政策和技术机遇,深挖市场需求,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提高全球市场竞争力。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在促进种业发展中,企业是重要的主体。过去,科研育种和市场选择、农户应用之间一直存在较大差距,而种子企业直接面向市场,更以农业生产和实际应用为导向。在现代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更是发挥主体作用,如今种业振兴也应当把种业企业放在突出位置。


践行大食物观,离不开科技支撑


长期以来,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亿万农民家,为实现农业稳产增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下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发展,必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先天不足。以耕地为例,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必须向科技要产量。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种类、品质需求日益增长,必须向科技要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不断创新突破,农业科技整体研发实力进入世界前列,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科技现代化指日可待。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并将其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这为我国粮农和食品工业指明了方向:要以科技为“定海神针”,全方位、多维度提高食物保障能力,推动食品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多元的食品消费需求。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课题组近日发表的专题报告认为,大食物观的重点还是粮食、基础仍是耕地、出路在于科技。科技创新是落实大食物观的根本出路,不论是提升传统食物供给能力还是创新人造食品,都离不开科技支撑,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应用,是平衡人类社会需要和有限自然资源的必要措施,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之路。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