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下)用情感营销学推动美食品牌发展
文 / 中国厨房
前两天看了一部日剧《澄沙之味》,剧中德江太太有一段话:“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聆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所经历的雨天或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会一一听他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
在德江太太的生命中,豆沙与樱花是这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它们穿过阳光、路过森林来到这里与我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人们通过烹饪美食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样也可以从品味美食中寻找情感。
情感是美食最终的归属每当情绪低落,或是渐渐失去生活的热情疲累困倦之时,美食的疗愈功能就能体现的淋漓尽致。来到一个熟悉的食堂找朋友聊聊天或者自己独处做一碗简单的西红柿鸡蛋面就能瞬间温暖脾胃、治愈心情。
就像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写道:“当我吃下带浓烈海腥味的生蚝时,冰凉的白酒冲淡了生蚝那微微的金属味道,只剩下海鲜味和多汁的嫩肉。我吸着生蚝壳里冷凉的汁液,再借畅快的酒劲冲下胃里,那股空虚的感觉消失了,我又愉快起來。”四方食事,不过人间一碗烟火,最终美食成了情感的纽带与寄托。
食物是一种载体,牵引着我们来自身心的味觉,促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相聚离别。以食物为引子发出邀请,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生意往来,食物成为我们维持感情的最好方式。
在陌生的城市呆久了会止不住想家,每到周末晚上就会去超市买上一些食材,给奶奶打去电话询问她的独门菜谱。尽管有些菜已经会做,但我还是经常性装作失忆,一面切着菜一面听着电话那头的奶奶一句句交代着先放油再放葱的嘱咐,菜成最后我还会故意抱怨句:“还是没有你做的好吃”,每到这时奶奶便会哈哈大笑,“回来给你做。”
长辈们习惯将对孩子们的疼爱一点点积攒在好吃的食物里。奶奶总记得小时候的我爱吃零食,直至今天,仍然会将孩子们给她买的零食点心小心藏在箱子里,等几个月后回去再一把全给我掏出来,饼干、面包、麻花、苹果……甚至有时候苹果都焉了、麻花潮了。但没关系,每次我都会很开心地一把抱住所有零食,这时他们便会露出满意的笑容:“就知道你爱吃。”
快递普遍后,这样“可爱”的储备少了许多,但在外地家里的冰箱却逐渐丰满起来,总能收到家里寄来的特产,辣酱、腊肉、萝卜干、生姜片……偶尔我也会买上北京的一些食物,饸烙、麻酱、烧饼等一些南方不常见的口味给她们,尽管每次她们都会抱怨北京奇怪吃食,但还是会很开心地分享给左邻右舍。
食物自带情感,就在这一来一回当中,我们用食物彼此诉说着各自的牵挂。
赋予美食品牌以情感“从姥姥的一坛晒酱,到外公的一碗腊肉饭;从北京的一块卤煮,到南京一盆炒螺蛳;一个人的饭馆,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南来北往,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与陈晓卿一样充满着香味与满满温情的食物,支撑着我们砥砺前行。
食物无关酸甜苦辣咸,却总能在某一个时刻像回家自动连接的无线网络一样,与自己的童年,恋爱,时间产生连接,用最实在的方式贯穿着人的一生。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怀旧零食成了80、90后的追求热点,全国各大景点、商业街标配上鲜亮复古的怀旧美食店铺,抖音、小红书、B站上网友为家乡美食发出无数“考古帖”。成百上千可能从未听过的地方品牌被挖掘出土成为网红美食,甚至包装越土越容易上榜。
从卫龙、麻辣王子等装着全民青春的辣条到北京方便面、幸运方便面等不受新消费宠爱的方便面界,都不经意体验了一把网红瘾。这些地方美食品牌自带心智、情感、口碑的天然优势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在网易云上听过一首歌《县城》,一万多条评论里最前排有一条评论提到:“其实,北上广深大概只占全国面积的0.33%,加上新一线城市,也只是占了全国面积的3%。在剩下的97%的土地上,有着约300个地级市,3000个县城,40000个乡镇和66万个村庄。全国约84%的人在这里消费,生长。”
除了人,绝大多数的地方品牌,也在这97%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纵观网友推荐的网红美食名单,一个地方少说十几,多则二三十个牌子,“好吃、童年零食”的情感标签让这些近乎消失的地方美食品牌浴火重生,美食情感营销也就在市场上被广泛应用。
美食情感营销指的是从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出发,用美食唤起和激起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诱导消费者心灵上的共鸣,寓情感于营销之中。在情感消费时代,消费者对吃的要求已不再只是口味、价格,而是为了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认同。
“可口可乐”是情感美食赛道上的资深玩家,“放大快乐,让消费者持续为快乐买单”的品牌定位培养了消费者为情感买单的习惯。
首先用特调甜味俘获消费者味觉快乐。
“征服了你的胃,就征服了你的心”。可口可乐强调甜口能为消费者带来清爽、快乐的感觉。后来即使是品牌成熟期,依然宣传可口可乐是无与伦比的快乐、真实与享受。
其次是开创圣诞老人,深化快乐品牌形象。
原来可口可乐是典型性的季节性产品,一到冬天,产品销量断崖下降。1931年可口可乐公司将圣诞节作为关键营销点,首次以圣诞老人的形象庆祝圣诞,全家人欢聚分享彼此快乐。
20世纪30年代末,可口可乐销售量占领全美汽化软饮市场的半壁江山。圣诞老人形象不仅带动可口可乐冬季饮料市场,也再次深化品牌“快乐”符号。
最后是绑定美国文化,赋予品牌情感属性。
二战时期,可口可乐作为军需品被美国军方送往前线。与士兵同上战场、见证士兵对家人的思念,与美国士兵、民众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可口可乐最终成为勇敢与荣誉的代表。
品牌情感属性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产品消费。用美食情感营销城市形象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写到,“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有时候对一座地方的热爱,是寄托于食物的,人们将情感物化封存在城市街头巷尾的每一个餐馆美食中。
当一个人长大后,接纳了很多地方的食物后,故乡也就不再单一。即使来到陌生的城市,时光将味道烙在我们的味蕾上,再次面对熟悉的食物,所有的记忆就会鲜活起来,而城市也就不那么陌生。
电影《深夜食堂》中,日本东京就有这么一家简单但却很温馨的午夜食堂,菜单上只有猪肉味增汤一种套餐,老板可以根据客人要求利用现有食材做出各种料理。每个深夜来吃饭的食客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在美味的料理中重拾人间温情。
城市中每一间餐馆、每一味食物都有自己的灵魂,每一座城市也有自己的味道。重庆是火锅的香辣热情、西安是肉夹馍的实在敦厚、上海是小笼包的鲜香灵秀……我们在每一座城市吃到的每一份食物都是这座城市的缩影,构成我们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心理链接。
因一道味,爱上一座城。根据Booking.com的调查显示,75%的中国人会根据美食来决定旅游目的地。美食作为旅游者特殊兴趣,甚至成为影响旅游决策的关键因素,因此城市管理者可从以下美食情感角度营销旅游目的地。
一是节事活动创造吸引点,提升美食品牌形象。利用节庆和特殊事件期间,举办一系列产品和项目极大提高游客的互动感和参与感,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从而推动城市形象立体化发展。
二是借助影视营销移入情感,促进美食目的地消费升级。目的地美食通过移植进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方式,增强游客的临场感,激发游客对影视作品中美食进行打卡的欲望,增强潜在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的记忆程度,促进美食旅游目的地消费。
三是情景化增强共鸣,实现差异化发展。以美食为媒介,将目的地景点、历史文化和食材特产结合起来,增强游客在目的地的仪式感、文化感、体验感,创造情境化旅游,最终实现美食旅游目的地差异化。
在烟火中遇见,用百味治愈。我们都因生活在人世间,贪恋这烟火气。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