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上)山西石头饼:美食界活化石
文 / 康凌宇
谷物成为食物始于神农时期。由于谷物粒食不宜于火上直接烧烤,古人发挥了非凡的创造力,创造出了最古老的烹饪方法——石烹法。这种烹饪方式至今仍在山西民间流传,石头饼就是采用石烹法制作而成的古老面食。
华夏第一饼
相传四千多年前,大禹积石导河至石门,准备将河道开向关中平原一带。由于关中平原地广人稠,行洪于此,危害巨大,于是,王母娘娘就派一只神鸟去点化:“错开河,错开河,往西不如向东挪。”大禹听后,立即停工,率领部属翻山越岭察看地形。他们在吕梁山上转了一天一夜,一个个口干舌燥,饥饿难忍。
就在此时,山洼里忽然升起一股炊烟。大家寻烟而去,发现一位老妇人正在草房里打制石头饼。原来,老人丧偶,独自一人在此生活,因女儿临月,她正为女儿准备月子馍。得知大禹治水到此,老妇人十分热情,将所打石头饼全部敬献大禹。大禹食之,酥脆香甜,十分可口,于是带领民工日夜奋战,凿开龙门,四溢的洪水喷涌而下,人们开始过上了太平的日子。
大禹想起曾经吃过的石头饼,立即差人前去寻找老妇人。由于时间久远,老妇人早已不知去向。于是,他命人按照老妇人的烙制方法,打制了许多石头饼上贡给尧。尧食之大喜,将其分予诸王品尝。后来,石头饼传入民间,人们尊称其为“尧王饼”或“华夏第一饼”。
石烹法与石头饼
流行于山西的传统烙制名点石头饼,是有着明显的古代石烹遗风的“美食活化石”。
石烹法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性。相传,中华民族祖先之一的神农氏(即炎帝),首创农业生产,教人食谷。《白虎通》云:“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吕,教民劳作。”然谷物粒食,不宜于火上直接烧烤,先民就发明了“石上燔谷”之法。《古史考》云:“神农始教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关于“石上燔谷”,《礼记·礼运》有记载“其燔黍捭肠人,污尊而杯饮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之。”“臂析肠肉加工于烧石之上而熟之也。”这种烹调方法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石头饼,又称石子馍,唐朝时称石鏊(ào)饼,明清朝称天然饼。当地人利用石块传热散热慢,且布热均匀的特点,将面饼放于指甲盖大小的石子中进行焙烤制熟。如今山西晋南一带麦收以后,仍然会烤制石头饼,人们带着它走亲串友,庆贺丰收的传统延续至今。家里添丁进口,娘家人也要烤制石头饼前去看望,以示祝贺。石头饼有白面和豆面两种,白面饼又分为包馅石头饼、糖石头饼和一般石头饼,主要用于馈赠亲友,而豆面的一般供自家食用。
石头饼制备方法奇特有趣
石头饼不仅好吃,制备工序也新奇有趣。
石头饼在制作的前一天,需要先调好酵母,然后将麻油倒入瓷盆内,按比例(0.2公斤麻油、加入两酒盅碱汁)将碱汁加入其中,搅拌均匀,随即倒入开水,再搅拌;油碱水晾冷后倒入面粉(倘油碱水不够使用,可用凉开水代之),用手搅匀呈棉絮状时,把面和好,软硬程度类似于干饼。面和好后,放置十分钟,再制作。制作时,先揪一块面团,反复揉之,使之看似光滑即可。然后,把揉好的面团檊成圆状薄饼。一般每公斤面可制作15个左右饼子。
制作前,还需要对烹饪工具“石子”进行处理。首先,将石子淘洗干净,倒入砂鏊(一种摊面食的器具。铁制,平圆,中间稍凸起),擦上点儿油以防石子粘在面饼上,然后反复搅拌,使其受热均匀。通常,做石头饼时使用的石子是河卵石,经过反复搅拌加热,待石子受热均匀后方可使用。小石子全部烧热后,先舀出一半放入另一个热鏊中,将余下的一半石子平摊鏊中。这时把做好的圆饼胚,放入鏊内石子上,再将之前舀出的热石子迅速盖在饼胚上,慢火烙烤,静待饼熟。一捆柴的工夫,浓郁的小麦焦香味儿就香飘四溢了,香饼子出锅喽。
石头饼的独特之处在于保留了面粉的原香。现如今,各种精细加工以及过多调味料已经掩盖了面粉本身的清香,尤其是新麦子磨出的面粉,口感和香气都是陈年面粉所不及的,而石头饼简单的烹调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食材的本色。石头饼在刚烘熟之后,不仅散发着麦子特有的原香,还咸香酥脆。
此外,石头饼在制作中通常还会加入一些小茴香,小茴香是具有特殊香味的中药及调味品,在烘焙时加入此物,可以使石头饼有一种特殊的回味,和面粉本身的原味混合后,口有余香,令人回味无穷。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