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杂志社主办

中国食品网

2022-02(下)预制菜成为消费市场新风口

2022-04-01 11:45:49来源: 中国食品新闻网

文 / 孙双双

2022春节,预制菜站上了消费市场新的风口。


预制菜因方便、快捷、品类多等优势,抓住了繁忙都市人的吃饭“痛点”,一跃成为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香饽饽”。艾媒咨询预测,2023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65亿元。更有积极观点认为,未来6到7年我国预制菜行业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成为“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


懒宅经济催生近3500亿元市场


预制菜不是新概念。早在2010年,预制菜就出现在企业配餐等B端市场。到2014年,随着外卖兴起,预制菜进入平静期。直到2020年疫情,预制菜才开始被大众熟知,尤其是疫情下懒宅经济的发展,预制菜更是迎来高光时刻。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2445亿元,B端市场为1956亿元,C端市场489亿元。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8.1%,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2023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65亿元。


天猫消费数据显示,2020年预制半成品菜销售同比增长111%。盒马鲜生数据显示,“95后”消费者购买半成品菜的比例达到“65后”的两倍,成为预制菜消费的主力军。


预制菜基本都是成型的菜品,具有加热即食的特点,较生鲜品、复合调味品、速冻食品更加简单便捷,迎合了“懒人经济”需求。在食品制作上,预制菜简化了繁琐的买菜、洗菜、切菜、烹制步骤,融合了品质、营养与口感,符合健康化的行业发展趋势,既迎合了快节奏生活下无暇下厨的年轻消费客群的生活方式,又满足了消费者对餐饮时尚化、便捷化的强烈诉求。


预制菜领域跑马圈地态势明显


“懒宅经济”催生的预制菜市场引发资本市场和各大企业纷纷加码,预制菜领域出现跑马圈地的发展态势。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7.19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山东以9246家企业位居第一,河南、江苏分列二三位,深圳、长春、潍坊则是排名前三的城市。2020年,相关企业新注册1.25万家,同比增长9%。今年一季度新增企业1448家。


在融资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至少有17家预制菜企业获得融资,涉及预制菜生产企业、供应链企业、销售企业,融资轮次多为A轮。参与的投资方不乏经纬中国、红杉中国等知名机构的身影。


其次,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也都已经开始布局预制菜。除了如味知香这种专研预制菜的企业,传统速冻食品企业如安井食品、三全食品,连锁餐饮企业如西贝、眉州东坡,新零售平台如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甚至产业链上游企业如国联水产等,都纷纷发力自营预制菜产品。


国海证券研报称,对于餐饮企业来说,使用预制菜可以减少人工成本,缩小后厨面积,提升出餐效率,保证产品口味稳定。


“特别是2015年开始,整个国内、国际的水产加工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初级加工农产品的竞争力开始下降。而预制菜可以突破水产的地域限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国联水产执行总裁吴丽青认为,当前整个国内市场初级农产品竞争力减小,国内业态模式和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餐饮预制化趋势明显,同时消费行为不断更替改变,终端消费需求旺盛。


预制菜市场仍未真正进入产销两旺


目前来看,虽然我国预制菜市场增速喜人,成为新消费风口之一,但整体上仍处于早期阶段,市场潜力仍需进一步讨论、观察,尤其是当前预制菜存在的一些问题,关系着行业未来发展。


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中国预制菜市场尚未真正进入“产销两旺”的局面。“资本端和产业端都很有热情,但是并没有完全满足各个细分消费市场的核心需求。”


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北京总部电商部资深副总裁张国强表示,预制菜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相比速冻水饺,目前渗透率偏低,消费者购买的规律、习惯还没真正建立起来,还需要培养。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目前国内预制菜渗透率只有10%-15%,预计在2030年将增至15%-20%。而在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0%以上。


此外,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基本概念存在认知偏差,对预制菜的安全性有疑虑,其中产品不新鲜,味道不佳成为劝退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西贝旗下的贾国龙功夫菜在进入市场两年后,依旧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尽管官方宣称,采用零下40度急冻锁鲜技术,“锁住出锅的味道,到家加热就吃”,但依旧有消费者表示:“看名字以为是小火慢炖的功夫菜,没想到是加热一下就能吃的盒饭。”


总的来说,在“懒宅经济”的推动下,中国预制菜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产品需求高,并已初具规模。但较美、日等国际成熟市场而言,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食品生产等方面的压力,而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制约着预制菜企业的发展。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