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杂志社主办

中国食品网

唱“林草戏” 念“山海经” 打“科技牌”
大食物观让食物供给更多元

2023-02-28 12:29:42来源: 中国食品报

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

从粮食到食物,再到大食物观,这是与时俱进的观念转变,也是内涵丰富的观念创新。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如今,“大食物观”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各地纷纷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单一种植,唱“林草戏”、念“山海经”、打“科技牌”,让更多自然资源产出多样美味,助力食物供给更多元。

形成多元化供给体系

大食物观,基础是粮食,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

5年来,各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黑龙江粮食产量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一,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实现“五连优”,高标准农田突破1亿亩,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居全国首位;陕西建成高标准农田2011万亩,种粮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粮食生产“十九连丰”,年均产量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2022年达到1298万吨;河南连续6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播种面积保持在1.6亿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综合机械化率87%,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7%;山东粮食总产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农业总产值率先过万亿元;安徽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跃升到全国第4位……

“守好‘米袋子’的同时,要拎稳‘菜篮子’、端牢‘油罐子’。”业内人士表示,管住、管好耕地的同时,树立大食物观,瞄准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生产和供给,形成多元化的供给体系在当前尤为重要。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建成高标准农田、提升油料生产能力……各地也都对今年相关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新疆提出,今年将坚持“区内结余、供给国家”粮食工作方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扩大耕地种植面积,逐步推动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和生产结构,稳步提高粮食和油料生产能力。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播种面积目标任务,落实落细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力争粮食产量达到1850万吨以上,大豆种植面积100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90万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坚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贵州提出,持续提升粮油生产、储备、加工能力。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规范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77万亩,粮食和油菜单产分别增长2%、3%,完成国家下达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任务。切实减少粮食生产、储存、加工各环节损耗,降低储备成本,坚决杜绝浪费行为。扎实做好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生猪、蔬菜等重要民生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宁夏提出,严格执行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抓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推行耕地保护六级责任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力争用3年时间创建全国整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严守粮食产量不减、储备充足底线,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高效节水农业“三个百万亩”工程,5年内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建设全覆盖。年内新增高标准农田94万亩、高效节水农业7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75亿斤以上。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建设酿酒葡萄、枸杞、奶牛等13个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以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云南提出,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和花卉、蔬菜、高端水果等高效设施农业,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动食物供给多元化。

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而现如今,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面向森林、海洋广阔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便有了更多的获取食物的方法和途径。在此背景下,各地结合资源环境,宜渔则渔、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菌则菌,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拓展食物供给途径。

拥有辽阔的森林和草原,内蒙古抓住这一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今年锚定由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产业强区转变的目标,提出粮、畜要稳,豆、奶、肉要增,粮食产量稳定在780亿斤左右、牛奶产量提高到785万吨、肉类产量增加到300万吨,往“中国碗”里多装粮、装好粮、装好奶、装好肉;支持兴安盟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巴彦淖尔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乌兰察布打造马铃薯产业发展示范区,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395万亩、种植优质饲草30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0万亩,建设奶牛规模化养殖场58个,创建肉牛肉羊标准化示范场800家,着力提高亩产、提高效益。充分发掘林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花、菜、菌、药等特色产业和特种养殖业,让绿色林海成为老百姓的“果篮子”“花篮子”“菜篮子”“药篮子”。

甘肃则致力于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甘肃提出,2023年,持续开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倍增行动,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新建戈壁设施农业6万亩。壮大提升平凉—天水—庆阳优质苹果产业带。打造张掖—武威、平凉—庆阳、甘南—临夏3个百万头肉牛产业带,河西走廊、中部沿黄、陇东南3个千万只肉羊产业带。建设河西走廊50万头奶牛产业带。

作为我国纬度最高、经度最东的省份,黑龙江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今年将进一步做好“土特产”文章,以鹅绒深加工为牵引,推动鹅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建设冷水鱼、森林食品生产供应基地,水产品产量70万吨以上,森林食品产值67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果蔬产量680万吨以上,食用菌鲜品产量370万吨以上;做大做强寒地龙药产业,支持伊春、大兴安岭打造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

一些大水面资源丰富的省份正积极探索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广西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现代渔业集聚区和渔港经济区,发展海水设施养殖和淡水集约化养殖,力争今年水产品产量增长3%左右;广东提出,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推进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渔港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海南提出,今年将进一步培育海洋特色产业,鼓励深远海网箱和大型工船养殖,建成现代化海洋牧场3个,推广冯家湾现代渔业工厂化养殖模式,支持沿海市县创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现代渔业产业园、休闲渔业精品示范基地和海钓赛事基地,积极开发多样化海洋旅游产品。

向科技要答案

践行大食物观,就要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的趋势,就要探索如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如何发展现代种业、种植养殖技术,让产出的食物更优质?为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各地纷纷着手向科技要答案。

白羽肉鸡种源打破国外垄断,大黄鱼育种技术国内领先,科技特派员和技术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产业全覆盖……过去5年,福建科技创新成果颇丰。“今年,将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福建提出,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三明“中国稻种基地”和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

5年来,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今年,天津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津农精品”品牌知名度,拓展“津”“京”双城供给影响力。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小站稻、蔬菜、畜牧、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新疆提出,今年,要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八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种业等特色优势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今年,西藏将聚焦青稞、牦牛、藏羊、藏猪、藏鸡、藏药材等特色资源,依托涉农产业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亮点示范,实施一批“智慧农牧业”试点,建设一批绿色有机认证生产基地,开拓量少、质优、高端化、订单式的新路子。

陕西提出,今年要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和农业集成技术攻关,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9条现代农业产业链,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产销对接行动。

过去5年,海南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国家产业强镇8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关口,南繁种业、热带果蔬做优做强。“未来5年,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海南提出,要推进南繁一体两翼协同发展,做大“种源+种业+市场”的南繁产业,打造南繁硅谷。

去年,湖南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实现优质低镉水稻科研国际领先。今年,湖南将进一步发挥隆平高科等种业领军企业作用,加大重大良种联合攻关,推广低镉水稻120万亩左右,为历史性解决“镉大米”问题打下基础。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订单农业、绿色农业和智能农机,加快推进中联(常德)智能农机产业园等基地建设。

(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