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峡谷的草果红了
新华社昆明11月9日电题:怒江大峡谷的草果红了
新华社记者赵珮然、杨静
怒江大峡谷雨季刚过,三河村傈僳族脱贫户李兴明家忙着起新楼。眼瞅着草果产季将近,李兴明站在院里,催促工人加紧施工。
“草果熟了,就没空管盖房子咯。”62岁的李兴明和其他村民一样摩拳擦掌,想在草果季大干一场。
三河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鲁掌镇。怒江州地处中缅交界地,98%的土地是高山峡谷,是中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
三河村,因有三条发源于高黎贡山的溪流穿过而得名。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光照不足,自李兴明记事起村里房前屋后、陡坡悬壁,只要是能种的地都种着“苞谷”,也就是玉米。在这里,一亩精耕细作的玉米地最多也只能产100多公斤。
“种苞谷只能保证不挨饿。”李兴明再辛勤劳作也难以致富,自己和妻子落下一身病更让家庭雪上加霜。
自从2013年以来,三河村进驻了一批扶贫干部。从不通路,到每个小组都通了硬化路,三河村悄然发生着改变。
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还给村民带来了一批政府补贴的草果苗。“种苞谷,没出路。”三河村党支部书记唐才文向村民介绍,草果喜欢阴凉有水的地方,三河村背阴湿润的环境正好适合这种经济作物。
李兴明将信将疑,决定一试。从2014年起,逐步放弃种植苞谷,改种了草果。“价格最高的一年赚了10万多元,现在挂果了100亩,价格不好也能赚个3万多元。”李兴明还建了草果加工点,帮着其他村民加工生果还能多挣几千元。
李兴明是怒江州发展草果带动脱贫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三河村共种有草果1.27万亩,挂果8000多亩。在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带动下,陡坡壁耕的苞谷地逐渐变少,村民祖祖辈辈吃的苞谷饭变成了大米饭,一日两餐变成了一日三餐,人畜混居的杈杈楼变成了混凝土小楼房……草果挂果后,敢为人先的种植户们收获的亩均产值是苞谷的5倍以上。
不仅在三河村,如今在怒江大峡谷,一条“草果长廊”沿江而上。火红的草果正成为群众脱贫的重要产业,未来还将是群众的致富果。
为增加草果的附加值,帮扶怒江州的中交集团还在当地投资建设了怒江香料产业园,从草果的种植、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方面入手,帮助这一特色农产品进行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
怒江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草果产业成为怒江带动力最强、辐射面最广的扶贫产业,带动怒江州沿边3个县市116个村4.31万农户发展了111万亩草果,受益群众达16.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4万人,占怒江州贫困总人口数的30.77%。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我来说两句